宰相吕夷简看着局势,心中十分不忍,面对刘娥愤怒的目光,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,极力劝说她应当厚葬李宸妃,并且强调这一做法将来会让她感激自己的建议。刘娥虽然不情愿,还是勉强答应以一品礼进行葬礼。尽管她表面上妥协,心里却始终觉得不满,决心在出丧时不通过宫门,而是拆掉宫墙,以此来降低李宸妃的身后待遇。吕夷简再次坚持己见,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,才最终同意从西华门出丧。
吕夷简还不放松,悄悄找到刘娥的亲信罗崇勋,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,再次劝说她提高李宸妃的葬礼待遇。最终,李宸妃被以皇后礼进行安葬,棺木也用水银密封,保证她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荣耀,虽然这时距离她去世已久,宋仁宗的生母才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后事待遇。
那么,李宸妃作为宋仁宗的生母,为何没有被追尊为太后,反而被送去守陵呢?其实,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。李宸妃的真实身份和命运有着某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秘密。她实际上是民间传说“狸猫换太子”中李妃的原型。刘娥与宋真宗曾玩了一招“借腹生子”的计策,指派侍女李氏侍寝,不久之后,李氏便怀上了宋仁宗赵祯,刘娥向外宣称这孩子是她所生,并交由杨淑妃抚养。刘娥权力欲极强,几乎可以视她为宋朝版的武则天,她借助宋真宗的宠爱,逐渐成为皇后,并且在宋真宗病重期间,独揽大权。等到宋仁宗登基后,刘娥成为了太后,开始临朝称制,握有实权。
展开剩余67%尽管刘娥尝试多次效仿武则天,企图加深自己对朝政的控制,但她并没有像武则天那样最终称帝。她曾在天圣二年试图在天安殿接受尊号册封,享受如同皇帝般的待遇,但遭到次相王的强烈反对,只得改在文德殿进行。即使在她临朝称制之时,曾言“宋仁宗长大后将归政”,可当仁宗已经十九岁,她依然没有交出权力。对于大臣们的提醒,她毫不留情地将谏官刘随逐出朝廷。她甚至在与大臣的交流中试探他们的立场,问次相鲁宗道如何看待武则天,结果得到了“唐朝罪人,差点危及社稷”的回应。刘娥还试图按皇帝规格建立刘氏七庙,却再次遭到鲁宗道的反对。最终,刘娥只能放弃自己的帝王梦,偶尔在祭祀太庙时穿上帝王服饰满足自己的幻想。当有臣子献上《武后临朝图》试探她时,她却矢口否认,声称自己绝不会称帝,绝不做对不起列祖列宗的事。
在这段时间里,宋仁宗的生母李氏则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,且一直被刘娥深深嫉妒。李氏虽生下了皇帝,但并未因此得到应有的荣宠,甚至连宋仁宗都不知晓李氏是自己的亲生母亲。直到公元1032年,即刘娥去世前一年,李氏突发重病,刘娥派遣亲信张怀德和太医杨可久等人前来治疗,然而李氏的病情却愈发严重,最终不治身亡,年仅46岁。临终前,刘娥才勉强为李氏晋封为宸妃。然而,后来据知情人透露,张怀德和杨可久这两位治病的太医,宋仁宗亲政后不久便遭到贬职,这无疑使得李氏之死愈发显得扑朔迷离。
不禁让人猜测,刘娥或许早已觉察到自己命不久矣,害怕李氏作为生母的身份被揭示,影响到自己死后的声誉,因此才在李氏未死之前采取了行动,将她提前“送走”。刘娥虽然未能如愿成为宋朝的武则天,但她依然心有不甘,打算将后宫干政、临朝称制的计划延续下去。临终前,她甚至遗诏命令宋仁宗尊杨淑妃为皇太后,企图通过杨淑妃继续操控朝政。然而,刘娥的行为实在过于激烈,导致大臣们的强烈反对。虽然宋仁宗为感激杨淑妃的养育之恩,封她为太后,但并未允许她干政。
在宋仁宗亲政后,他的叔叔赵元俨才揭示了李氏的真实身份——她就是他的生母,而且死因也极为可疑。此时,仁宗深感震惊与悲痛,几乎无法自持,甚至一度想要彻底清除刘氏家族,派兵包围了刘氏的府邸。然而,吕夷简当时巧妙的布局救了刘氏一族。宋仁宗亲自前往洪福院祭拜生母,并打开李氏的棺木,惊讶地发现李氏的遗体完好如生,容颜未变,衣冠依旧华美,显然是用了水银密封,才使得遗体保持不腐,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他。
虽然刘娥未能实现自己成为皇帝的梦想,但她的行动差点让她的家族受到巨大的打击。幸运的是,吕夷简的巧妙策划使得宋仁宗最终决定宽恕刘娥,甚至未对刘氏家族追究。然而,李氏作为皇帝的生母,虽然生下了仁宗,却并未得到皇后或太后的尊荣。她不仅在儿子登基后并未得到应有的尊崇,甚至在去世前,还被强行送去守陵,最终在46岁时以一种令人不解的方式去世,实在令人感到唏嘘不已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查-股市如何配资-配资资深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